教孩子學英語,就像吃飯一樣,不能等餓了的時候再想著去買菜。教孩子學英語,是希望孩子能夠繼續(xù)老師所教的知識和方法。離開教學方法的詞匯,就是詞典。當看到詞典上的單詞,自然是將已知的去聯想記憶未知的。已知的是來自老師教過,孩子能理解明白,能使用了。如果孩子不能使用已學過的知識,就不能通過它聯想到未知的詞匯。舉一反三,就是先教會孩子如何學,怎么學就是教孩子如何面對和掌握。面對新的詞匯,總是通過日常熟悉的情景,現象來解釋。從而讓新的單詞,變得熟悉起來。而使用這個單詞,其實就是使用情景或現象。孩子學英語口語,也是循序漸進,逐步積累出來的。并不是積累詞匯和說過多少話,而是在表達和互動中,熟悉掌握多少。就像日常和孩子說話,孩子基本上不會記錄說了多少句,甚至會忘記之前說過的話;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互動中增進認知,學會善用溝通交流來提高孩子英語表達能力。
老師在課堂上教孩子的時候,也是先了解孩子的興趣和習慣。渲染氛圍,熏陶語言。模仿的過程,總是學習新的知識。而新的知識,是基于孩子溫習學過的,自己能體會和掌握的認知。有的英語單詞,在學習的時候,是有例子的;這些例子不能深入體會詞匯使用的方法,而只是去理解表面的詞義,句義。就還是純粹的記憶,不能和其他分辨,就不能掌握。比如少兒英語的發(fā)音,如果只是記住每個詞的準確發(fā)音;但是不能辨音,怎么能聽音呢;不能聽音,就不能準確發(fā)音。這何嘗不是需要日?;樱谡Z訓練中使用,真切體驗才能從根本上分辨。在熟悉掌握詞匯的特性,靈活使用的時候,才會體會其中的妙處。興趣也是在參與互動,體驗中感知并激發(fā)出來的。
孩子的學習是需要培訓的,復習是需要輔導的。是因為孩子自覺性不夠,所以需要陪伴和指導;養(yǎng)成習慣,也是要高效的。習慣是逐漸形成的,陪伴輔導孩子的學習,是讓習慣形成的同時,也能保持學習質量。學習不是純粹的完成目標,只有階段性的休息。比如少兒英語來說,培訓中有老師和其他小朋友可以互動,彼此交流。過程才會充滿了未知和趣味。有時候孩子不喜歡苦苦思索,而更喜歡自己擅長的。如何讓孩子知道自己擅長什么呢,除了自身的努力,家長也會給予支持。小朋友如果喜歡學,就要教會他學習的方法,讓之后的學習過程更順利。不喜歡學,要及早發(fā)現,不至于培訓效果不明顯的時候,才去關注。教學相長,小朋友模仿的是老師和家長的教。模仿并不是憑空模仿的,比如家長想看孩子學了什么,于是孩子就開始分享。此時也是家長的要求,就是語境;孩子能分享,就是在掌握語境。
少兒英語互動中的語境,有的時候,比如老師的提問,語言環(huán)境的渲染和帶動等。有一次在大街上,聽到年輕媽媽和孩子用英語在對話,關于日常生活的瑣碎的問題,但孩子能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。家長給予引導和啟發(fā),正確的給予鼓勵,不合理的加以討論。當其他孩子覺得難的時候,未必真的是難,只是熟悉了罷了。就像孩子會玩一種玩具,其他小朋友沒見過,就覺得不知道怎么下手;當都掌握了之后,就都不會覺得難了。少兒英語學習,關鍵是方法,方法在于老師的培訓,孩子學習在實踐或復習中運用。動畫片看得多了,自然能熟悉具體的情節(jié),甚至對話。就是因為動畫片中有對話,互動,情節(jié)的轉變;孩子觀看的時候,思維是跟著對話的。老師在課堂和孩子互動,孩子的思維也是在跟著對話的。所以教學過程充滿了趣味,對孩子掌握英語有一定幫助。